大运河与国运息息相关_淮安市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
首页 > 运河文脉
返回
大运河与国运息息相关
2024-05-17 10:42

大运河的开凿,开启了一个恢弘时代。

隋代从开皇四年(584)起,开凿了贯通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五省的大运河,即永济渠、通济渠、江南运河,重新疏通邗沟,加强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流域的联系,“商旅往还,船乘不绝”,沟通了整个中国南北。

作为华夏版图上“人”字的那一捺,大河即一条血脉,关乎国家经略,可谓“国之命脉”。“尽道隋亡为此河, 至今千里赖通波。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”历史名言印证了一脉长河的功德。

从隋朝以后,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,亟需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。漕粮运输与国防民生紧紧相连,事关国家生死存亡,大运河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,成为中央政权稳固的基石,决定中华帝国的兴衰隆替。

大河上,驶来南方舰队,漕盐大船,风帆如云遮天,声威如雷,这是隋以来长河上惯见的盛大景象。

 

另一条水系由北向南而来。

沂沭泗水系,是其总称。沂水源自沂源,古泗水支流;沭河源自沂水南,至宿迁汇入泗水。

古泗水,别称清水、清河、清泗,发源于鲁中山地,折而南流,经鲁西南、苏北入淮。《禹贡》曰:扬州贡道“沿于江、海,达于淮、泗”;徐州贡道“浮于淮、泗,达于河”,即指此。济水在今山东菏泽分出一支菏水,东南流入泗水。为区别,泗水称“南清河”,济水称“北清河”。

一条大水系磅礴激荡,自北方南下,直奔长淮。

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在淮阴相遇,仿佛一个水色碧黛的十字架,构架出粗犷豁达又细腻委婉的地理轮廓。古淮河、古泗水、盐河、大运河,汇涌而来,泱泱洒洒,形成一个水道丰富、脉流发达的大水系,漂浮起一方疆域。

在淮阴,黄河、淮河、运河交汇口,名曰清口。

1715913953761890.png

1715913954907896.png


1793年,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画师所绘制的清口盛景图。

清口,乃漕挽之咽喉。

漕,乃漕粮、漕运。征自江南田赋的粮食,经水路皆要通过这里解往京师。漕粮,供宫廷消费、百官俸禄、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。漕粮运输称漕运,有河运、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。而狭义的漕运,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。

大运河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而生。漕运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,以利用水道专业运输调运粮食。

大业元年至六年(605-610),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,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,修建隋唐大运河。

公元608年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。

从这一年起,隋炀帝治下的每一个省,都可以从水路到达。

这一年,连通洛阳到北京(古称涿郡)的永济渠,开始开凿。

公元611年,大运河疏浚告成。隋炀帝出动百万雄师,东征高丽,为输送大量军队和物,这条新开凿的运河就成为战争机器上的一条重要输送带

1715914050476663.png

长河东去,烟雨茫茫。这条河从诞生之日起,就注定连着国家,连着民生,连着江山……

“清口”频繁出现在帝王的视野里、皇家的卷轶上、朝臣的奏折中,成为三千里运河意义非凡的坐标,清口通流具有重大意义。

有了大运河的青睐和滋养,沿岸新兴城市迅速崛起。

长河笔直,波澜壮阔。从北至南一路绵延,在北通州与南杭州之间,画出一道悠长的弧线,推出了一方水韵绿洲,形成了一串串碧玉翡翠、葡萄串珠式的运河城市。

 

古淮阴,位于黄淮大平原中心,东接涟水,西邻泗阳,南濒洪泽湖,北连沭阳。,淮阴以淮河为界,分属徐、扬二州之域。商周史籍称为东夷、淮夷之地。王政二十四年(前223)秦灭楚,始设淮阴县,属泗水郡,是一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。

大运河流经淮阴,借助长河水运之便,这座古城左右逢源,通达四方。

大运河,一路流淌,她兴奋地注视着一切。

翻开历史的典册,淮阴的一幅幅画卷生动起来——

 

平淮既淼淼,晓雾复霏霏。

淮甸未分色,泱漭共晨晖。

晴霞转孤屿,锦帆出长圻。

潮鱼时跃浪,沙禽鸣欲飞。

会待高秋,愁因逝水归。

随着这幅景象在眼前铺展,更恢弘的画面一一呈现:舳舻蔽水,帆樯遮天,舟车麇集,百货如山……

像电影的慢镜头:大河畔,渐渐呈现出城池、码头、重镇、商铺、酒楼、茶坊、客栈、庭院、府邸的模样,鳞次栉比,人烟稠密起来,叫卖声远远传来,南腔北调的口音混杂成一阵风,喧嚣声涌成节节而来的层浪,遮断了云霞曙烟……

管理河道的官府机构沿水岸排开,中转漕粮的水陆码头人山人海,青石台阶上穿梭着运输漕粮的漕丁船工、脚夫、船家忙得不亦乐乎,各种店铺、作坊、酒楼、茶馆,排满了街头巷尾,大小官船、商船、民舫、舢板、划子,往来河上……

各色人种,南来北往;万千货物,琳琅满目。四方财源汇聚于此,灯花繁盛又散向四面八方。就像一座宝库,她积淀了古典园林、藏书楼阁、桥梁古塔,汇聚了茶艺、饮食、戏曲、宗教各色文化,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
 

高台纵目思悠悠,排泣当年胜迹留。

树绕淮阴堤外路,风连清口驿前舟。

晴烟暖簇人家集,每挽均输上国筹。

最是襟喉南北处,关梁日夜驶洪流。

不仅是一道清秀明丽的风景,更是一种不竭的精神之源。

她活色生香,钟灵毓秀,充满古韵诗意,更是鲜活灵动。大运河成为流动的血脉,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;碧水长河,以其鲜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节奏,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……

淮阴人变得心胸开阔、目光远大起来,南北口音中,外界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汇,新旧思潮在这里碰撞,各种新奇的故事在这里传诵,人们的目光中流露着追求新生活、沿河走世界的兴奋与憧憬。

图片4.png

由大运河而滋生的漕粮转输、河工、造船、盐运等产业如日中天,因河而兴的农耕文明彰显出崭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,为整个国家所倚重。

“东南四十三州地,取尽膏脂是此河。”大运河肇始于春秋,完成于隋代,繁荣于唐宋,取直于元代,疏通于明清,断航于清末。历经了军事道、运输航路、文化纽带等多重身份的转换,目睹国运兴衰,大运河是见证者、亲历者、开拓者。

沧桑的古渡口,粮垛堆积如山,骡马仰天长啸,凭空响起漕军、运夫的号子,一艘艘客船、货船、官船、兵船,相继蹈浪而来,逶迤而去。运来白花花漕米、黄澄澄小麦,以及江南丝绸、茶叶、云锦、北方将士越冬寒衣运回北方的山货塞外皮毛、晋陕烈酒、西口烟叶……

穿行旅途的官员、风尘仆仆的商贾、拉纤前行的纤夫、护送漕粮的军士,在南船北马的大河畔交汇。人声鼎沸的码头上,每根栏杆上都有深情的目光在瞩望;湍急如海的雪浪,强劲激荡的季风,拍击着堤岸,催促着远行人的脚步

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长河深深吸引,更远大的憧憬在远方,在长河的那一头。

只要长河不断,南北相连,水能载舟,这个国家就有希望,就有实力,就有花好月圆的日子。

好在一路上,有涛声伴心,桨声伴梦。

 

 

来源:淮阴区大运河办      作者:江淮





Copyright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地址:淮安市篆香楼路6号 电话:0517-80698100 举报电话:0517-80698113
苏ICP备20035801号-1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