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治黄第一人:潘季驯_淮安市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
首页 > 运河文脉
返回
千古治黄第一人:潘季驯
2024-05-17 11:08

清口河堤上,一个身影伫立着。

他的目光凝视着黄淮运交汇处,心头蓄积着勃发的力量。

黄河浊浪滔天,如千万头猛兽咆哮怒吼,巨浪翻滚,腾跃喷薄,漩涡绞缠,直扑堤岸,仿佛要把河岸撕裂一般。

这是大明万历年间的一幕场景。

他就是著名治河专家、总理河道的潘季驯。

他一生四次受命治理河道,前后历时27年,在长期治水生涯中,他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、河堤修防的有效措施,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刻影响,成为中华民族的水利财富。

1.png

潘季驯(1521-1595),字时良,号印川,湖州府人,明朝中期官员、水利专家。


清口枢纽位于大运河关键区段,是运河遇到复杂自然条件而采取综合工程措施、保障正常通行的咽喉要地,在整个大运河航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黄河夺淮前,运河高,淮河低,里运河水泄入淮河;黄河夺泗夺淮后,黄河自北高于淮河,淮河自西高于运河,淮河下游泥沙抬高,下泄不畅。黄强淮弱,成为大患。

11941855年,黄河夺淮长达661年,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个朝代。为了保卫漕运通道、保卫家园,历朝官员、历朝臣民皆拼死抗争,他们以垫高河堤地面、加高围堰的方式抵挡大水。一代代治河精英和淮河儿女,足智多谋,精密规划,堵截险工,战胜河患。

明万历六年(1578)后,潘季驯在完善前人河治河理论基础上,提出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论点和一整套工程措施,并在黄河沿线实施,取得显著成效。束水攻沙理论对明清及近代治河思想产生较大影响,代表当时世界水利科技发展最高水平。

1715914762411801.png


潘季驯以“束水攻沙”理念,进行大规模堤防建设,比较彻底地整治了徐州至淮安间的黄河河段、洪泽湖东堤淮扬运河和南旺一带水道,使黄河出现了“清口方畅,清连数年”,河道无大患的相对安流时段。

 

束水,一束黄水,束窄河道,加大流,冲刷泥沙;二束淮水,增加高家堰高度,抬高水位,增强淮水动能,冲刷清口黄河泥沙

高筑墙,垒堰堤,建水坝,泄积水。潘季驯把治沙提到治黄方略的高度: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;蓄淮刷黄,以清释浑;利用泥沙,淤滩固堤;以堤治河,强基固防,成为非常成熟的治河技术。

治河者,在于胸襟眼界,智慧高远。潘氏治河保漕,不辱使命,官居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、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,在处理黄、淮、运三河关系上,颇具战略眼光,他说:通漕于河,则治河即以治漕,会河于淮,则治淮即以治河,会河、淮而同入于海,则治河、淮即以治海

明代黄河,由河南归德至徐州南下夺淮,注入于黄海。

自徐州至淮阴五百里河段为漕运要道,黄河含沙量高,潘季驯设计以紧逼黄流的缕堤约束河水,缩窄河槽,加大流速,提高水流挟沙能力,利用水力刷深河槽,达到以河治河的目的。他在《河防一览·河议辨惑》中说:水分则势缓,势缓则沙停,沙停则河饱,尺寸之水皆由沙面,止见其高。水合则势猛,势猛则沙刷,沙刷则河深,寻丈之水皆由河底,止见其卑。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,水不奔溢于两旁,则必直刷乎河底,一定之理,必然之势,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。

——筑堤束水:主要采用缕堤,塞支强干,固定河槽,加大水流的冲刷力;修筑遥堤来约拦水势,取其易守,并可利用洪水冲刷主槽。遥堤、缕堤之间,修筑格堤。黄河多沙,洪水漫滩,万一缕堤冲决,横流遇格即止,水退沙留,可以淤滩,滩高于河,水虽高,也不出岸,起到淤滩刷槽的作用。1579年,在黄河两岸筑成徐州至淮安长达六百里遥堤,实现了束水攻沙的目标。

——加高湖堰:增加洪泽湖东岸高家堰堤岸高度,充分利用洪泽湖,蓄淮河之水,蓄清刷黄,黄淮二水相汇,河不旁决,则槽稳堤定,冲刷力强,有利排沙入海。这样海不浚而辟,河不挑而深,以达借水攻沙,以水治水之目的。

他提出,河堤不能几十里、几百里相连不绝,应该预先在河水汹涌的地方留出缺口,而在缺口之后筑成第二、第三的遥堤,和第一线的河堤之间构成含水湖。大量河水在缺处突破第一线,流至遥堤,流速已经降低而储蓄在这些人工含水湖中,就不致扩大其危害。

1715914818640395.png

《潘季驯巡河图》身为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,潘季驯总理河漕,不畏艰险,每遇洪险灾情,均视察险工险段,指挥抗洪堵决。

 

秋风淮水白苍茫,中有英雄泪几行。

为河堤合拢、迫使河水改道,潘季驯费尽心血,运筹画策。只有紧束黄河,使流速增加,泥沙不易沉底,直冲入海,黄河就可实现自浚

他发明柳辊作为治水利器——柳辊通长一百五十尺,圆周二十尺,先用圆树桩做轴心,用柳条编织成席子状,辅以泥土,一层一层卷成长块地毯,把这块地毯卷在架上,用大树枝和大绳索捆紧。柳辊呈巨型大圆柱体,遇水迅速增大体积,膨胀成一个砥柱中流的巨物,不致被急流冲走。成百上千民伕呼喊惊天号子,将柳辊拖运到指定河段,河上有装有巨石的舢板,早已准备停当,柳辊就位,舢板凿沉,跌落河底。一声号令如雷,土堤上大批民伕将泥土极速堆放在抢工护堤的缺口。如此,逐层柳辊、舢板、巨石、泥土,层层加固,堵塞决口,以此将堤坝加固,迫使黄河改道。

1715914941501064.png

1715914942132371.png

潘季驯在治理上,提出筑堤束水,借水刷沙。黄河挟带大量泥沙,有“急则沙随水流,缓则水漫沙停”的特点,因此要使水流湍急,必须束水归槽。


为防洪水,万历八年(1580),潘季驯主持于黄河下游桃源(今泗阳)窄河道内,修建四座减水坝,坝顶比堤顶稍低二三尺,宽各三十余丈,万一水与坝平,任其从坝顶溢出,则归槽者常盈,而无淤塞之患,出槽者得泄,而无他溃之虞,全河不分,而堤身自固矣

堤防修守,重于泰山。他说防河如防虏。防虏则曰边防,防河则曰堤防。边防者,防虏之内入;堤防者,防水之外出也。欲水之无出,而不戒于堤,是犹欲虏之无入,而忘备于边者也。他提出四防(昼防、夜防、风防、雨防)二守(官守、民守)之策,使修守制度更加稳固完善。

 

愈是惊涛骇浪,愈见赤胆忠心。

身为治河大员,他亲力亲为,上到河南,下至南直隶,多次深入工地,轺车所至,更数千里”“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,沐风雨,裹风露

五十岁时服母丧,涕泪覆面,哭得死去活来。忽听朝廷召唤,老河臣日夜寄命,一叶风雨中,或暴洩,或咯血,或褁疽,视事可以病死

他单衣坐在河边督工,浪头忽然汹涌而至,距他坐前仅一尺有余,身旁人皆惊走,他却毫不惊慌。在堵决口时,他亲赴船只,在决口处指挥,突然飏风将船紧紧吸住,将船拉入决口,左右官吏吓得全身打战,失声痛哭。潘公从容应对,忽有树杪拥入船底,方才脱险。

在他率领下,河官驾船冲向洪水巨澜处,指挥堵口抢险,不惜以身沉船,塞住决口;许多民工奋勇向前,抱着木头、石块扑向决口处。

每每读到史册中的描写,即为这样的忠烈臣子、忠勇子民肃然起敬,击节赞叹。

1715915107451979.png

潘季驯著有《宸断大工录》《两河管见》《河防一览》《留余堂集》等,留下治河宝贵经验。


然而,蓄清刷黄,束水攻沙,亦未能根治黄水泛淮。

有文指出:束水攻沙只针对徐州至淮安黄河下游段落,对黄河上游、中游地区泥沙无能为力;蓄清刷黄亦有不足,盖清口一隅,意在蓄清敌黄。然淮强固可刷黄,而过盛则运堤莫保,淮弱未由济运,黄流又有倒灌之虞。潘季驯修筑高家堰,致使洪水倒灌泗州城,也是不争事实。

所有历史遗产,皆由万千生命组成。倾注情感,呵护百姓,才是冰冷历史背后的家国情怀。这样的大运河才更有韧性、更有温度,更经得起历史检验。

故而治水难,难于一蹴而就、一策而成、一保万年。

 

一部治黄史,半部中国史——

潘氏治河二十七年,熟悉地形,习知险易,以筑堤束水,束水归槽,以河治河,以水攻沙良策,层层设防,抵御洪水,历尽艰难。黄淮经治理后,两河归正,沙刷水深,海口大辟。这清口枢纽、高家堰的每一块砖石上都写满治水兴邦的人文密码。回首劲风飞舞、狂潮扑岸的瞬间:若无潘公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,开拓一代伟业,抵命治水,哪有两河归正、淮水安澜?!他不愧千古治黄第一人,堪比大禹。

潘公伟哉,功盖河山!

岸柳飘拂,潮涌一线。

无数次伫立清口、行走高家堰,一个身影踯躅徘徊。

冥冥中有一种强烈的期盼,有一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日出的感觉。

他长望着东方的天边,期盼天空被旭日画出一条完美的弧线。

看天际一线,静默无言;长河一带,千秋绵延。这唯美的晨曦中有渔歌荡漾,漕帆升起,河水奔涌……他即使不为自己,也要为翠绿的良田、成熟的麦穗、清香的稻花、甜蜜的瓜果,以及子子孙孙的生存与成长,拼力一搏。以淮河的名义向灾难和苦难挑战,一颗与大河共同激越的心脏在胸膛里怦怦跃动。黎明正是重获新生自由的源泉,给他带来人生理想的完美诠释。

因为,黎明了,日出了,是他登上生命舞台的那一刻。

他的生命舞台永远在大河之上。

天地间,万物仿佛静止凝滞。这一刻,黎明来临。

日出大河,刹那间,千里长河呈现出迤逦画卷。

 

来源:淮阴区大运河办      作者:江淮


Copyright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地址:淮安市篆香楼路6号 电话:0517-80698100 举报电话:0517-80698113
苏ICP备20035801号-1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