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日谈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,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。作品以十个青年男女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,共十天一百个故事形式组成。故事内容庞杂多样,涉及宗教、爱情、人性、欲望等等,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,与但丁《神曲》并列,称为“人曲”。
作为一本故事汇,并不是每一则故事都有着高深的含义,总体来说,反映了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社会现实,批判了宗教势力的黑暗腐朽,封建贵族的堕落无能,赞美爱情是精神快乐的源泉以及对人性自由的向往,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。权且分享几则故事以窥一二。
故事一 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
亚伯拉罕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兼商人,他的好友詹诺托劝他改信天主教,即便詹诺托早已目睹罗马教廷荒淫腐败,可他仍将天主教描绘成是世界上最美好、最神圣的宗教。拗不过好友的“耳鬓厮磨”,亚伯拉罕决定去罗马一探究竟。在罗马,他发现从教士、主教到教皇,个个花天酒地,贪财好色,毫无羞耻之心。犹太人见此情景,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犹太教,皈依了天主,因为他认为这些教士的所做作为是在殚精竭虑的摧垮天主教,然而天主教却依旧发扬光大,是有神灵在保护,这样我的生意才会有保障。亚伯拉罕的反向思维很精彩,有着浓烈的反讽意味。人性有时是自私的,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选择,哪怕这选择并不一定取得最好结果。
故事二 小修士巧计躲责罚
修道院里有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修士,修性不坚,没禁住漂亮姑娘的诱惑,把姑娘带到自己房间破了清规戒律,这事恰被院长撞个正着,小修士害怕被责罚,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向院长请求去完成一天没做完的工作。院长待小修士走后,本想到小修士房间抓住姑娘盘问一番,没成想也被姑娘给诱惑了,而这一切都被躲在门外的小修士看在眼里。院长本想惩罚小修士,经过小修士的旁敲侧击,只得作罢。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性有弱点,权欲、贪欲、色欲、口腹之欲等,被人利用就可能同流合污,被人鱼肉。应当警之慎之。
故事三 三只戒指的故事
巴比伦苏丹萨拉丁想惩治高利贷者梅基赛德,就问他犹太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哪个最好。梅基赛德没有正面回答。讲了个故事,一个父亲有三个同样优秀的儿子,谁要继承遗产就必须得到家传的戒指,这位父亲很难选择,于是命技艺高超的匠人又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戒指,最后三个儿子都得到了一个戒指,无法分辨真假,也不知道谁是继承人。三个宗教哪个好其实与这戒指悬案一样都是谜。萨拉丁对他的回答很满意,最终没有惩治他。宗教传承并无好坏之分,攻伐不断,各命正宗,不过是害怕信徒旁落,影响不再。现实中就是教导我们要努力看清事物真相,才不会被蒙蔽双眼。
(管理处 石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