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闸遗址_淮安市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
首页 > 运河遗产
返回
板闸遗址
2022-10-11 11:08

 

板闸遗址是中国大运河沿线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处遗址,闸体保存状况良好,结合史料记载,已确定板闸遗址是明代早期修建在里运河淮安段的“四闸之一”2014年10月,“板闸风情街”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条石。闻讯,淮安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勘探,确定地下埋藏的石砌建筑为一座明代水闸遗址,目前板闸遗址地表还留有明清三元宫古建筑和钞关遗址,分别位于发掘区的东、西两侧。两次考古发掘发现有古河道、水闸、建筑基址、古堤坝、古码头等诸类遗迹。遗址保存状况良好,时代明确,遗迹丰富,为世界遗产大运河增添新的重要的内涵和材料,同时对研究明清水利史、运河史、明清两代税收史、古代水利工程学、古建筑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。

1591691214157152.jpg



板闸不见闸,但相关历史资料记载着板闸的辉煌历史,并且这段辉煌因大运河而生。“板闸之所以叫板闸,是因为板闸是木头底的闸。”为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平江伯陈瑄所建,因创制简陋,以木板为闸,故称板闸。


1591690110129835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1591690191107708.jpg

水闸正视及俯视图

闸整体略呈对八字形,全长57.5米,残高5.2至8.3米,为17至26层条石垒砌而成。闸平面结构分为迎水雁翅、正身和分水雁翅三部分。立体结构主要由筏形基础和闸墙两部分组成。

 1591690261844972.jpg

地钉及龙骨木

   闸底有地钉、龙骨木、底板和横梁。记者从图片中看到,最底下一层大量木桩钉于地底,为地钉;地钉上横铺着龙骨木,龙骨木与地钉之间榫卯结合;龙骨木之上纵铺着底板,底板为同规格的木料成排拼接而成,前后排木料之间为企口榫,同一排木料之间用穿带榫相接,底板和龙骨木还用铁钉钉入以保证连结坚固;底板上下游两侧还各有一排条石相护,条石之外用擗石桩加固;地板之上为横梁,横梁用铁钉钉于地板之上。

 1591690323137701.jpg

古河道两侧的木桩和木挡板

   板闸遗址共发现五类遗迹,除了闸,还有古河道、堤坝、码头和建筑基址,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板闸沿河两岸曾经的繁华盛景。河道为南北走向,由闸口位置分为南北两段;堤坝有两条,位于河道两侧的建筑基址之上,堆筑方式为先在河道两侧打下成排固堤木桩,再于木桩后斜靠木板,最后在木板之外层层堆土起建;码头位于河道东侧,长18.6米,宽3.5米,由木桩和砖块、石块构成。

 1591690428109739.png

板闸遗址出土遗物

    板闸遗址中的建筑基址共有两片,分别位于古河道以西的一区和以东的二区,建筑基址区总面积约3700余平方米。建筑基址有房址28座,排水沟3条,路2条。板闸遗址共出土遗物上千件。种类繁多,器形优美,有陶器、瓷器、骨器、石器、铜钱、铁质用具和工具、木构件、衡具等,主要以瓷器、铜钱和铁质用具为主。

 1591690537564232.jpg

龟趺

在板闸,除了板闸遗址、榷关遗存,还有三元宫、朱家老宅等记录运河繁盛年代的记忆。板闸、榷关、三元宫、朱家老宅……这些遗址和遗存如同一颗颗难能可贵的珍珠,串在一起,反映了大运河曾经流淌着的辉煌,构成新时代保护、传承、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宝贵资源。

 1591690592798239.jpg

绞轮

 

从板闸遗址到淮安榷关,穿行在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大运河之畔,恍如在城市的历史、现在和未来之间徜徉,而这一切,在板闸遗址公园建成运营后,将让更多的人得以走近,得以领略……

 

 

Copyright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地址:淮安市篆香楼路6号 电话:0517-80698100 举报电话:0517-80698113
苏ICP备20035801号-1
>